郑燕桂的奇遇27


在偏僻的山村里,有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婆婆,名叫郑燕桂。她一生坎坷,年轻时丈夫早逝,独自抚养三个儿女长大。儿女成家立业后,她便一个人生活在破旧的土坯房里,靠种菜养鸡维持生计。

一天傍晚,燕桂正准备做饭,突然听到门外有动静。她打开门,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站在门口,手捧着破碗,乞求施舍。燕桂心生怜悯,连忙招呼乞丐进屋,端出一碗热粥给他。

乞丐狼吞虎咽地喝着粥,燕桂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他。她发现乞丐虽然衣着破烂,但眼神中却有一股不凡的气质。她试探性地问:“老人家,您贵姓啊?”

乞丐放下碗,恭敬地说:“老夫蒲松龄,是外地路过的文人。” 燕桂大惊,蒲松龄可是她最崇拜的作家,她没想到有幸能见到本人。

蒲松龄见燕桂是个热心肠的人,便向她讲述起自己的身世。原来,他是遭奸人陷害,家破人亡,如今流落街头。燕桂听后,十分同情,当即表示愿意收留他。

蒲松龄在燕桂家住了下来,燕桂对他悉心照料。蒲松龄也不嫌弃燕桂的家贫,每天帮她做家务,还教她读书写字。燕桂勤奋好学,进步很快,很快就认全了字,还能写一手好文章。

一日,蒲松龄对燕桂说:“老身有一桩心事,一直难于启齿。今日,老身斗胆相告。” 燕桂连忙请他直说。

蒲松龄叹道:“老身虽遭奸人陷害,但老身毕生所著之作尚在。其中有一本名为《聊斋志异》的书,是我平生最为得意之作。但如今流落街头,恐此书难逃厄运。”

燕桂听后,拍着胸脯保证:“老人家您放心,我一定会想办法保护好您的书。” 燕桂绞尽脑汁,终于想出一个办法。她将《聊斋志异》的手稿分成了三部分,一份留在家里,一份藏在山洞里,一份放在儿子的书箱中。

时光荏苒,蒲松龄在燕桂家住了三年。三年后,蒲松龄决定离开。临行前,他对燕桂说:“老身此去不知归期,但老身永不会忘记老身在山村的这段时光。如果老身有幸能重返故里,定当重谢。”

燕桂含泪目送蒲松龄远去。此后,她依然勤奋地耕种,抚养着三个儿女。她从未忘记蒲松龄的嘱托,一直暗中保护着《聊斋志异》的手稿。

多年以后,清朝乾隆皇帝南巡,途经燕桂所在的村庄。燕桂的大儿子得知此事,赶紧回家禀告母亲。燕桂听后,激动不已,她知道这是蒲松龄回到故乡的大好时机。

燕桂将《聊斋志异》的手稿装在一个木匣中,托大儿子进献给乾隆皇帝。乾隆皇帝打开木匣,看到里面是一本泛黄的书,上面写着《聊斋志异》四个大字。他翻开书,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。

乾隆皇帝对《聊斋志异》赞不绝口,当即下令封赏燕桂。燕桂推辞不受,只求皇帝能找到蒲松龄,完成其遗愿。乾隆皇帝派人四处寻找,终于在京城找到了蒲松龄。

蒲松龄得知《聊斋志异》被保存下来,激动得老泪纵横。他亲自来到燕桂的村庄,向她致谢。燕桂连称不敢当,只说自己做的是应该的。

于是,蒲松龄带着《聊斋志异》的手稿返回故乡,终成一代文坛巨匠。而郑燕桂的故事也流传下来,成为当地人们口口相传的美谈。

2024-09-23


上一篇:**郑多燕瘦全身,重塑纤细女神梦**

下一篇:郑梨钦:从茶园少女到惊艳世人的画师